我要留言收藏本网
我的位置:资讯动态/业界新闻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1号盈创动力大厦E座507A
邮政编码:100085
联 系 人:李老师-会员/标准/朱良漪奖、刘老师-产业研究、杨老师-ACAIC、秦老师-信息化
联系电话:
010-58851186
传 真:010-58851687
邮 箱:info@fxxh.org.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十四五”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倒逼检验检测技术升级革新
2020/12/30来源:中国质量报阅读:1371 次

重构加速 竞争加剧 格局分化 需求激增

——对“十四五”时期质量基础设施发展趋势的研判

  提 要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形势风起云涌,质量基础设施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引起质量基础设施要素颠覆式变革,全球质量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创新和技术体系加速重构;二是全球对抗性科技竞争将更加依赖质量基础设施,进而加剧质量基础设施竞争烈度;三是产业链从全球长链布局转为区域性短链布局,治理权竞争将分化质量基础设施区域性格局;四是居民财富增长提升了品质消费能力,美好幸福生活的实现对质量基础设施的需求将激增。


  “十四五”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加快实现“三个转变”、畅通国内国际两个循环、巩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此应将质量基础设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自2002年提出质量基础设施的概念以来,发达国家广泛开展了质量基础设施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调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百年奋斗目标迈向新阶段三大背景,世界经济格局将深刻调整,我国的发展环境也将呈现阶段性变化,质量基础设施发展也面临新的形势、衍生新的趋势。


  一、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引起质量基础设施要素颠覆式变革,全球质量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创新和技术体系加速重构。


  第一,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引发计量体系的历史性变革。随着量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量子基准代替实物基准的国际单位制(SI)重新定义、量值传递扁平化,计量领域正在产生重大技术变革,使制造设备对制造过程和质量状况的精准感知与最佳控制成为可能。如2018年1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国家量子倡议法案》,投入4亿美元用于研究量子计量技术和测量标准。


  第二,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催生标准理念和实践的重大变革。在制造业领域,通过模块化、数字化嵌入式标准,对产品、组织和程序结构进行优化,以模型化、元素化的内部多样化建构,满足尽可能多的外部多样化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智能化服务,获得更高质量和更快效率。在服务业领域,标准与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结合形成标准云和数字标准,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存量标准的资源优化,提高标准供给效率,并扩大标准服务的有效范围。


  第三,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倒逼合格评定技术和方法变革创新。随着“五深”(深空、深海、深地、深蓝、深脑)、“五无”(无声、无边、无影、无形、无人)等新技术发展与应用,航空、航天、电磁等新一代装备的研发、新型医药与生物制品的研制、AI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的深度发展,使检验检测技术加快升级。如出现极限检测,在线快速检测,便携无损检测,重大装备可重用检测,有害物质高效检测,远距离精确检测,超远、超净、超纯检测等技术。同时,认证云、数字化证书、远程认可评审等新模式的出现,加速了合格评定技术和方法的变革创新。


  第四,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推动质量监督技术和方式创新。随着大数据、AI、5G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质量监督技术和方式也随之改造升级,提高了质量监督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如,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风险预警模型,重点筛选监管对象和领域,为市场监管的精准化提供保障;运用图像识别算法、生物实人认证等数字技术对平台上商品进行识别,提高假货识别与拦截能力。


  二、全球对抗性科技竞争将更加依赖质量基础设施,进而加剧了质量基础设施竞争烈度。


  第一,计量检测装置或成为发达国家防守科技价值链制高点的有力武器。基础科学研究向来是发达国家把持科技制高点的重要领域,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本工具,其中很多是计量检测设备。2019年,美国化学会《化学与工程》杂志公布了2018年度全球科学仪器公司TOP20名单。在20家公司中,8家是美国公司,7家来自欧洲,5家位于日本,没有一家中国企业上榜。在我国,真正做科学仪器的主要有中科院旗下几家仪器厂转制的公司,如东方科仪、沈阳科仪、中科科仪等。在A股上市公司中,只有东方中科等极少数企业。但同时,国内越高端前沿的实验室,国外科学仪器设备越多。未来,一旦先进的计量检测一起被“卡”,我国基础研究短时间内将难以为继。


  第二,高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规则将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加剧竞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希望通过垄断标准和合格评定规则制定权,把发展中国家锁定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成为“外包车间和仓库”。一些国家不惜动用外交、政治、经济和援助等手段,扶持和推进本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或事实上的国际标准,主导和影响产业及技术发展。如2016年4月,德国成立“工业4.0标准化理事会”,制定了标准化战略,推进德国工业(重点在新兴产业)标准建设,以达到引领全球工业发展的目标。2019年,欧盟委员会发布《推动欧美联合声明的进展报告——携手迈向伟大:消减数十亿产业关税,推动跨大西洋贸易》,报告提出推进欧美“零关税、零贸易壁垒、零补贴(除汽车部门外)贸易”,拟共建跨大西洋技术标准联盟,在质量基础设施领域开展紧密合作,即在国际标准协同以及合格评定的一致性上,欧盟将进一步提高透明度,美国将改善其技术法规,降低不必要的贸易成本;在重点领域加强合作,如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消费物联网等前沿领域,率先实现以标准为核心的质量基础设施的合作共建。


  第三,科技竞争引发科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将牵引质量基础设施的功能升级。当前,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除数据密集型特征外,应更加关注研究内容、方法和范畴所发生的实质性变化。这些变化牵引着质量基础设施功能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创新的背后需要有相应的研究工具支撑,这就要求检测和计量技术与时俱进、标准规范不断更新换代。如大数据技术延伸服务于质量基础设施,计量、标准和合格评定数据逐步融合发展,质量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应运而生;又如,系统重构基于大数据、区块链新技术的认证认可关键技术架构,打破质量信任第三方依赖模式,依靠技术创新和市场驱动,实现质量信用自主生成、传递和管理,从技术去中心化到信任去中心化;再如,利用仿真或微化的方式来对所设计的东西进行有效的模拟检验检测,可以在低成本、低风险和高效的状态下达到对产品效果的检验和修改。


  三、产业链从全球长链布局转为区域性短链布局,治理权竞争将分化质量基础设施区域性格局。


  第一,受疫情影响,美欧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全球贸易将变得更加分散,产业链将从全球长链布局转为区域性的短链布局。“十四五”期间,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布局将由成本至上转向成本、市场、安全等多因素并重,多中心化趋势会进一步加强,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生产网络的内部循环强化,原有的“大三角循环”分工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后疫情时代的消费习惯,将导引生产制造业加速推动技术的破坏性创新。主要经济体、跨国公司将在“市场开放优势”与“国家安全需要”之间找寻新的平衡,进一步调整其产业布局,增强其产业安全性和抗风险能力。


  第二,短链布局中治理权的竞争,或将分化质量基础设施区域性格局。产业链治理权是指能够掌控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业与供应商的软实力。在以往全球产业链布局中,发达国家已经掌控了全球性长链治理权,在布局调整中,尤其是区域性短链布局,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围绕短链上的关键资源、产品和核心技术,谁掌握新格局下的标准和合格评定规则制定,谁拥有产业链治理权谁就能掌握话语权,利用经济武器实施相关制裁。如,中美、日韩之间的贸易争端鲜明体现出了产业链治理权的极端重要性。再如,我国新兴领域质量基础设施技术服务机构比重提高,发展速度比传统领域更快。2018年,新兴领域检验检测共实现收入457.07亿元,同比增长20.45%,传统领域2018年营收增速为9.08%,增速较上年减少2.55个百分点。


  第三,国内“强基稳链”战略将推进质量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为应对产业链的再布局以及争夺产业链治理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围绕“强基稳链”,“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将夯实产业基础,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质量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保障制造业发展质量、产业链控制力和竞争力。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国际标准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高端检测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检验检测认证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发展的速度存在一定差距。再如,研发14nm、7nm量产芯片,量值溯源已到晶格常数,但我国尚未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计量基准和量值溯源体系。可见,下一步政府部门会更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因业施策、分门别类改造升级质量基础设施。


  四、居民财富增长提升了品质消费能力,美好幸福生活的实现对质量基础设施的需求将激增。


  第一,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提升了品质消费的能力。纵观世界经济史,每一次科学进步和产业革命都将实现人类财富的进一步增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全球中产阶层将增加到49亿人,占全球总人口比重超过50%。经济学人智库《中国消费者2030年面貌前瞻》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有近35%的人口(4.8亿人)成为中高收入和高收入人群。“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大概率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据测算,到2024年底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可超过14000美元,将迈过高收入门槛线。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新了产品种类,变革了消费场景,丰富了消费体验,人类社会对生活品质和产品(服务)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而这将进一步激增对质量基础设施的需求。


  第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社会将更加关注绿色循环经济和公共安全健康等服务业,服务业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迎来春天。根据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经验,服务业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的70%,制造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制造业的价值分布从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不断转移,服务正在成为制造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服务业向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新的“场景革命”正在进行,但目前我国质量基础设施体系远远不能满足服务业变革需求。截至2019年9月,我国共有国家标准36877项,其中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的标准占比仅为15.1%,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超过一半的比重极不匹配。


  伴随消费升级,新型需求和场景正加速服务业的转型发展。产品质量、性能、美观、节能环保以及市场适应性等新要求,将倒逼标准优化升级、计量检测技术换代、认证认可模式创新等。而相关场景的非接触服务的标准、对相关设备及软件的计量、软件可靠性及服务过程的检测与认证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大有可为。


  第三,质量基础设施将迎来新一轮投资建设高潮。“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掀起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质量基础设施虽然体量较小,无法作为短期刺激工具,用于缓解经济下行的趋势,但其作为长期投资的供给侧赋能工具,对其他产业具有辐射带动效应,作为在长期促进整个经济中所有部门生产率的“通用目的技术”,以及对一些重点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从长远看是国家竞争力、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如,我国自主研发的“小型可搬运铯原子时间频率基准钟”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服务,保证了北斗系统产品的量值准确性、可靠性和一致性。


  在这类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会采用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主张的建设路径,在非竞争性领域或短期投资效益不显的领域,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投资建设;对于竞争性领域,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市场机制和金融工具引进民间资本进行投资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基础设施效能研究重点实验室)


Copyright © 2012-2024 分析仪器分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3239号
Baidu
map